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动态 > 

大庆:陶土成器



千百次的揉搓,千百次的抚摸,千百度的煅烧……寻常之泥,涅槃重生,淬就时间瑰宝。

这,就是灰陶。

霜降后的大庆,寒风瑟瑟,衰草疏疏,长空雁鸣。走进位于大庆师范学院的油淘研究所,可见两位年轻的制陶人,李堡强正忙着为陶上色,而冯振也和往常一样,细细地雕刻着……他们是市级非遗项目——“灰陶制作技艺”第五代传承人。

大庆的土、百湖的水、取自千米以下的岩芯,这些看似不会产生化学反应的物质,在灰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手中,历经千百次的揉捏、锻铸,被赋予了艺术生命,也让灰陶的传承融进了血液里,将大庆地区百年陶史续写出新篇章——研发出全新陶种,名为大庆油陶。

时至今日,以灰陶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、大庆师范学院油陶研究所所长李方海为代表的大庆制陶人,研发了四大系列九大品种,已获***发明专利、外观设计专利共十九项,****、省市级奖项三十三个,2015年被列入大庆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
分毫不差的土

让陶有了***成器的***要素

一件件油淘,形似油罐、炼油瓶、测试瓶,上刻湿地秀美、井架高耸、齿轮转动、雪花飘洒,色彩囊括石油黑、乌金陶、有着朦胧美的岩芯灰、显示原始质朴的黄河红……陶始终安静,虽未吐露只言片语,你却能从它身上读出大庆这座城市***的文化意蕴,似闻到这里的草木烟火之气。这神奇的背后,承载着非遗传承人的***技艺,诠释着古代先民创造出的文化**。

李堡强告诉记者,制作一件油陶,需经过制泥、拉坯、修坯、雕刻、烧制、抛光等若干道工序历练,且每一道工序都和陶的质量息息相关,工艺要求十分严苛。为了成品更加***,必须从原料开始把控,“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,大庆的土不适合烧陶,但大庆油陶身体里,恰恰流淌着这块热土的‘血液’。”

大庆的土、百湖的水、井下的岩芯和岩屑,在烟与火的淬炼中,泥坯蜕变为坚硬如石、黑亮如油的陶器,犹如凝固的石油,“油陶”因此而得名。

“高岭土和黄粘土,任何一种土多一分或少一分,泥的质地、分量、粘性、张力会不同,都会影响**后烧成的效果。”李堡强说,大庆本地所特有的、可塑性较好的黄黏土,再配以有着优越可塑性、洁白细腻的高岭土,两者按一定比例调配,进行风干晾晒、去除杂质、淘洗制浆后,放置于封闭的地方进行自然凝固,直到抓在手里捏成团,扔在地上能散开,油陶原泥便制成。

近百次的打磨

让陶在旋转间有了制陶人的个性

半阴干的陶泥,居中置于转盘之上,规律的旋转中,双手配合间,一件件胚体雏形就呈现在了眼前,带着泥的味道,手指的温度。因制陶人手感的各不相同,造型设计也因人而异,拉出的陶坯,也透着制陶人的个性。正是制陶人把自己的爱注入到陶中,赋予陶不一样的生命力,才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作品。

接下来,便是用不同的刀具,由里到外、由上到下仔细修整,这便是修坯。

“在若干道工序中,修坯是重中之重。”李堡强说,相对拉坯来说,修坯更考验制陶人的手上功夫,当中的点滴分寸,既是心智的练达,也是经验的赋予,“匠人近百次的打磨,才能将5毫米到1厘米厚度的粗坯,修到油淘制作所需的轻薄。”

同样是赋予陶个性的一个环节,便是雕刻。这一工序,不仅考验制作者的绘画功底,对手艺人的刀工和经验也有极高的要求。恰如其分地掌控刀的方向、力度,这种绝活,其实不过是招式的日日温习,当然也离不开匠人对技术的刻苦钻研。

“要把握好力度,稍有不慎,陶就会碎掉。”冯振边演示边向记者介绍道,先将画稿覆于陶坯上,用小刀把图案浅浅拓出,根据想要呈现的效果,进行不同力度的雕刻,“行刀时,要不滞刀、不留渣。”

进窑烧制前,如果要为陶赋予色彩,需要用彩色陶泥不断地调和,直至调成想要的颜色,而不是绘画用的普通颜料,这也是制陶人十年如一日的探索、试验所得。

千米以下的岩芯

让陶有了经受千百度煅烧的“底气”

陶器是泥与火的结晶,烧制时温度必须适中。多年制陶经验的积累,让李方海发现,提高烧制温度,更容易掌握陶器的光泽,陶器也因此会呈现不同的颜色,而岩芯粉的加入,便是增强陶器可塑性和耐温性的关键。这背后,体现出大庆制陶人的***思维,也让人看到他们的聪明智慧。

在多数人眼中,产生于生产井、探井在钻井过程中的岩芯,是需要***处理的废弃物,但在大庆制陶人眼中,这些取自地下2000米至6000米,形成于白垩纪的岩芯,是地质历史的见证者,也记录了石油工作者勘探开发的脚步,是可利用的宝贵资源。

“普通陶土耐热度约在700至800摄氏度之间,而千米以下的岩芯,蒙脱石的含量及多种晶体矿物的存在,可使陶的烧制温度**高能达到1150摄氏度。”李堡强说,大庆制陶人已能把握**佳“火候”,让油陶呈现多变的色彩,浑然天成,恰似饱蘸了万千釉彩。

历经24小时的高温煅烧,出窑后的陶,还需经历长时间的抛光,才能完成***蝶变。指着一个小型抛光机,李堡强说,“小型的陶器可以利用机器里的小陶粒,把陶的表面打磨光滑,大型的陶,则需手工一点点地打磨。抛光不同的陶,所需时间不同,一般来说,需要40多个小时。”

11年的不懈创新,为陶文化贡献了大庆智慧

11年前,作为***首创的新陶种,大庆油陶以其***的风格“光彩”出窑,也注定了它***的创新气质。此后,求新求变成为大庆制陶人一路向上的内生动力,先后研发出石油黑、金属光、乌金陶等九大品种,九次研发均为国内首创,比如,让陶体开出自然纹理的“冰凌花”,在国内是首创;把白垩纪千米岩屑“变废为陶”,如今,又将我国传统制瓷工艺中**难掌控的一种搅胎技艺(多用于瓷器上),成功运用到油陶中,呈现出变化无穷的纹理图案,铸就五彩斑斓的油陶杂彩,不仅是“*****”,还是***头一份儿。

如今,大庆油陶获***发明专利、外观设计专利共19项,成为享誉***的“大庆油陶模式”。

匠心不息,创新不止。

为了做出**好的陶,让大庆油陶走得更稳,更远,以李方海为代表的大庆制陶人,正在探索、试验油陶彩绘,尝试用版画、油画的艺术语言,完成色彩与心灵的碰撞,来诠释中国的制陶技艺,期望在追求民族性与***性统一的过程中,形成自己***的风格。

后记

采访中,记者有一个很深的感触:每件陶完成泥到器的涅槃重生,不仅需经历烈火的煅烧,更经受着艺与技的考验。

这个过程,对于每个制陶人来说,亦如同一位母亲的十月怀胎。每一件作品,就如同他们用爱孕育的*****的孩子。为了成就更好的彼此,他们会穷尽一生,努力探索创新。

如今,虽然练泥和抛光被机器取代,电窑也代替了火窑、气窑,比起过去已经轻松了好多,但仍有许多环节需要人工完成。从制泥、拉坯、修坯、雕刻成陶坯,到进窑烧制,每个环节都体现着制陶人的能力和经验,也考验着他们的气力与耐力。为了成就***造型,他们需要等——等泥干、等火旺、等陶凉,等待时间为陶土赋予生命的象征,这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。而前期种种细致的准备,仍然无法保证每一批陶器成品率达到*****。

如今,陈列在大庆师范学院油淘展示馆中的陶,正用自身夺目的巧技神思,接受着人们的赞赏与惊叹,也在诉说着时间的魅力,文化的力量。

大庆日报记者王翠/文 李后冬/摄


上一篇:奋进中的劳动者——大庆油陶创始人
下一篇:油陶十年——一位艺术家与一座城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