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动态 > 

大庆油陶求新求变 至精至诚



大庆油陶创始人李方海

采自地下千米的岩芯。加入岩芯后,油陶的烧制温度**高能达到1150摄氏度。

大庆的土、百湖的水、原油中提炼出的***物质熏制……10年前,作为***首创的新陶种,大庆油陶以其***的风格横空出世,也注定了它***的创新气质;10年后的今天,始终奔走在创新之路上的大庆油陶人,已研发出四大系列九大品种,获***发明专利、外观设计专利共19项,被列入大庆市级非遗项目名录,成为享誉***的“大庆油陶模式”。

求新求变,是大庆制陶人一路向上的内生动力。

生于斯长于斯:一城一器,山河尽显

6月22日,记者一行三人驱车来到大庆师范学院,参观了位于学院图书馆内的大庆油陶展厅。记者虽不是***次见到油陶,却仍为之惊叹。

陶始终安静,也很诚实。制陶人的一双手带给它什么,它悉数接纳,并***保存;它带着匠人打磨削刻的痕迹出窑,在使用者手中绽放光彩;形似油罐、炼油瓶、测试瓶,上刻湿地湖泊、井架高耸、齿轮转动、雪花灵动,无一不散发着金属光泽……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庆油陶,静静地陈列在展厅内,虽未吐露只言片语,却能从它身上读出大庆这座城市***的文化意蕴,似闻到这里的草木烟火之气。

环顾展厅不难发现,在大庆油陶的***,变化的不只是造型和图案,还有色彩。从**初简单的石油黑到亚光色的乌金陶,从有着朦胧美的岩芯灰到原始质朴的黄河红,经历10年时间不断摸索,如今,以大庆油陶创始人、大庆师范学院油陶研究所所长李方海为代表的大庆制陶人已能把握**佳“火候”,让油陶呈现多变的色彩,浑然天成,恰似饱蘸了万千釉彩。

“九大品种,九次研发,均为国内首创。”李方海介绍说,2010年的盛夏,大庆油陶***窑“光彩”出窑,开创陶史先河。时隔四年后,让陶体开出自然纹理的“冰凌花”,在国内又是首创;如今,白垩纪千米岩屑“变废为陶”,铸就五彩斑斓的油陶杂彩,不仅是“*****”,还是***头一份儿。

文化厚度的增加:陶上“冰凌纹”,熔铸龙江美

文化,是大庆油陶新生蝶变的根与魂,决定着油陶发展的厚度。

张立,大庆师范学院油陶研究所主任,见证了大庆油陶的10年发展。

“如何让大庆油陶拥有龙江气质?”他说,**初的研发,执着于器型与图案之变。但李方海认为,一件器物的生命力,须有深厚的文化内里,“不止于大庆,还应是北方文化的代表。”

时隔7年,张立对“冰凌纹”的研发仍然记忆犹新。那是2013年的一个冬日,深夜无眠的李方海站在窗前,望着窗外沉思。

“快来!看这个像什么?”李方海指着玻璃窗上的冰凌花问张立。

“像白云,又像草原。”张立朝玻璃窗哈一口气,冰凌花的自然纹路愈发清晰。

“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,你看到的可能是黑土地、海洋、天空,也可能是草原……冰雪文化更能展现龙江之美。”李方海欣喜地说。

次日,李方海带领学生徐良和冯振开始“冰凌纹”品种的探索。正是这样的探索与尝试,大庆油陶又前进了一大步。

“‘冰凌纹’能将你的想象力放大到***,更重要的是技术上,找到一个温度、湿度、风速这些自然因素和艺术的结合点。”张立说,这是在龟裂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一个开片,但区别于有规律的龟裂纹,“冰凌纹”是自然雕琢,没有规律可循,是崇尚自然、遵循科学规律的杰作,是原***的典型。

2014年,在省旅游商品(纪念品)交流工作座谈会上,时任省长陆昊评价说:“你们要做好油陶开片‘冰凌纹’的研发,它是反映龙江文化特色的典型,很美,很有创意,这个头儿开得很好。”同年,“冰凌纹”荣获省第三届设计艺术奖成果二等奖。

在此之后,大庆油陶研发之路越走越宽,每一系列作品在十几次、几十次的试验后都精美呈现出来,大庆油陶品种越来越丰富,龟裂纹、雪花瓷、紫金砂、乌金梦、黑土情、黄河红等相继问世。

春天的真正开始:变废为宝,岩芯成陶

2017年,大庆油陶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春天——在中国首创岩心陶,让原本需要进行***处理的钻井废料变成了优质原料。

“变废为宝”,说起来是一句再熟悉不过的话。在这四个字的背后,是李方海团队的穷思竭虑。

陶器是泥与火的结晶,烧制时温度必须适中,稍有不慎,前功尽弃。随着李方海制陶经验的丰富,他发现提高烧制温度,更容易掌握陶器的光泽,陶器也因此会呈现不同的颜色。

“普通陶土耐热度约在700至800摄氏度之间,如果火候掌握不好,烧出的陶不是塌了就是裂了,怎样才能提高油陶的硬度呢?”大庆油陶诞生之初,和大庆油田海塔勘探开发指挥部***总监孔凡军、大庆油田地质专家任延广两个朋友闲聊时,李方海说出了自己的困惑。

“加点岩芯试试呢?”朋友们说,油气田勘探和开发过程中,会钻取出岩芯,作为分析、了解地下油层及所含流体特征的岩石样品,“千米以下的岩芯,蒙脱石的含量及多种晶体矿物的存在,可增加陶的可塑性和耐温性。”

朋友一席话引起李方海的兴趣,他立即开始试验。

“加入岩芯后,烧制温度**高能达到1150摄氏度。”张立告诉记者,出了几窑,发现极少量岩芯的注入就可以大大提高烧制温度,这为岩芯陶的诞生备好了温床。

2017年,孔凡军、任延广协调大庆油田海塔勘探开发指挥部、大庆油田研究院、大庆油田录井公司和大庆师范学院油陶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。

和岩芯一样,岩屑都是生产井、探井在钻井过程中所产生的,除了基本岩性等一些采样分析外,都要进行***处理。在多数人眼中,岩屑是废弃物,但在李方海眼中,这些取自地下2000米至6000米,形成于白垩纪的岩屑,每一颗都是地质历史的见证者,也记录了石油工作者勘探开发的脚步,是可利用的宝贵资源。

用多少比例的岩屑,研磨成多小的颗粒,如何在造型上、设计上更富有艺术性?实现岩屑入陶,制作出区别于以往的油陶产品,这样的选择,对李方海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。但与石油地质、钻探工程、文化学者等跨界融合,也让他看到了大庆油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方向:“技术、人文、艺术等各个角度,相互融合,与时俱进。”

李方海选择接受挑战,终究没有让自己失望。经过数次高温的历练之后,“岩芯陶”为大家带来了来自亿万年前的问候,这标志着大庆油陶进入新时代。

未来可期:破译文化融合的密码

在李方海办公室的展架上,摆放着许多油陶作品,刚刚研发成功的“油陶杂彩”也在其中。

鸟羽纹、云纹、流水纹……记者看到,器形各异的作品,呈现出不同的纹理,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,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,构思奇巧,变化万千。

“这是多用于瓷器上的搅胎技艺,是我国传统制瓷工艺中**难掌控的一种。用这种技艺烧制出的陶器,纹理结构只有相似,没有相同,可以说,每一件陶都是孤品。”李方海介绍说,和在陶器外表绘以图案不同,油陶杂彩是在搅胎时,将不同颜色的胎泥揉和在一起,相绞拉坯后烧制而成,出现的纹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浅或消失,“由于胎泥绞揉方式不同,纹理变化亦无穷。”

自2011年以来,大庆油陶作品共获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黑龙江艺术设计***成果一等奖,省廉政文化***作品评选活动大赛特别奖,第八届中国龙江***文博会2013黑龙江***艺术设计成果展金奖等****、省市级奖项33个,大庆师范学院油陶研究所先后被省市授予“黑龙江省***设计机构”、“大庆市***文化产业”、“大庆市工艺美术十大***”等荣誉称号,李方海本人也获得金银奖10多项,先后被授予“大庆工匠”和“龙江工匠”等荣誉称号。

硕果累累,但李方海始终秉持一颗“匠心”,从未停止对作品的探索。再接再厉,至精至诚,利用***百湖资源——河蚌,于2018年完成河蚌成瓷的研发,为油陶的春天奏响了转型发展的创新进行曲。

“目前,我们正在试验‘油陶彩绘’,尝试用版画、油画的艺术语言,来诠释中国的制陶技艺,这是色彩与心灵的碰撞,期望在追求民族性与***性的统一的过程中,形成了自己***的风格。”李方海说。


上一篇:油陶十年 一位艺术家与一座城市
下一篇:百年陶艺的现代传承 - 五代制陶人坚守 窑火不熄匠心不朽